账号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专题专栏 >> 附院名医名师名科 >> 正文

学科巡礼丨广东医附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建设现代呼吸危重症医学体系,同患者“呼吸”与共

编者按:加强学科建设是医院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也是一项重要的战略性任务。当前,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正在全力推进学科建设,主动对标国内先进,以国家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为契机,以高水平医院为目标,狠抓内涵建设,打造重点学科品牌,造福粤西广大百姓。在医院踔厉奋发的征程上,各学科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形成了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发展局面,在各维度、各层次上实现突破,屡获佳绩。

为了积极推进“三名工程”(名医、名师、名科)建设,值医院学科建设年之际,党委宣传部特推出“学科巡礼”专栏,介绍各学科近年来砥砺奋进的历程,为大家提供参考与借鉴。本期推出广东省临床重点专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风采展示。


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是广东省临床重点专科湛江市呼吸疾病诊治中心国家药物临床试验基地,2017年授牌为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分中心,2018获国家PCCM科规范化建设三级医院优秀单位,2020获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病毒诊断研究和推广区域平台建设单位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协同医院。目前学科拥有两个病区,共有床位82张,年出院患者约2400人次,年门诊量约37000人次拥有呼吸疾病研究所,下设肺功能室、呼吸内镜中心、睡眠监测室、专业呼吸疾病研究实验室。学科是粤西地区呼吸疾病的医疗、教学和科研中心,吸引了粤桂琼三地的呼吸疾病患者,在环北部湾地区有重要的影响力。


1D028

广东医附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团队合影


薪火相传,共谱新篇

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前身为湛江医学院内科呼吸内科小组1970-1979年,来自上海医科大学的陈仁华、韩清韶教授经过10年的艰苦奋斗,使呼吸内科初具规模,并成立了呼吸疾病研究室;学科1973年在粤西地区较早开展肺功能检测,80年代初开展了纤支镜检查和纤支镜代胸腔镜行胸膜活检等先进技术以及纤支镜在危重病人的应用技术,建立了粤西首间RICU,同时开展呼吸疾病的诊治及科学研究1985年成为广东医学院首批硕士研究生培养点1990年呼吸内科成立独立科室,病床为30张2000年呼吸疾病研究室升格为呼吸疾病研究所2009年,科室病床增至60张,同时在病房建立了电子支气管镜、内科胸腔镜室,成功开展了呼吸疾病的介入治疗,显著提高了呼吸疾病的诊治水平。

92B0


2010年,呼吸内科确立学科带头人为吴斌教授,兼任呼吸疾病研究所长,目前是广东省呼吸病学分会常务委员、湛江市呼吸病学会的主任委员。在吴斌教授带领下,科室2012年成为广东省临床重点专科,2018年更名为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通过进一步改善硬件条件引进人才建设临床特色医疗团队积极开展学术交流等措施,不断加强学科建设,学科规模和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呼吸介入技术是呼吸科医生的另一双“眼睛”

随着电子支气管镜、胸腔镜、经皮肺穿刺等技术的广泛开展,各类呼吸疑难杂症、肺部感染、肺癌等疾病快速得以明确诊断,疑难杂症难逃呼吸科医生的眼睛。

呼吸内镜中心于2009年购进先进的奥林巴斯电子胸腔镜、支气管镜,2020年在粤西地区率先开展超声支气管镜硬质支气管镜技术医疗新技术填补粤西地区技术项目的空白。目前科室成熟开展支气管镜肺泡灌洗(BAL)、经支气管镜粘膜活检(TBB)、经支气管镜透壁肺活活检(TBNA)、经气管镜超声引导下针吸活检(EBUS-TBNA)项目,以及气管内支架置入、硬质气管镜、氩等离子体凝固(APC)、电烧灼治疗、冷冻治疗、激光清除、气管/支气管内球囊扩张术等支气管镜下气道良恶性狭窄诊疗技术

C6457


一名患者向团队赠送锦旗


2022年在多学科合作下,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成功为一名机械通气患者取出移位的气管支架。一名住ICU机械通气的老年女性患者,既往曾在科室呼吸内镜中心行气管硅酮支架置入术此次入院CT提示原来植入的气道支架已经被气管插管推离原来的位置,嵌顿在气管与右主支气管中间,阻塞了部分气道,造成管腔引流受阻,感染加重。

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ICU、麻醉科等多学科专家研究病情后,一致认为患者的气管支架已移位,必须尽快取出支架,通畅气道。在做好充分的风险评估和预案(如紧急气管切开)的准备以及在麻醉科的全麻护航下,蔡欣副主任医师带领呼吸内镜团队为患者进行了硬质气管镜下气管支架取出术。整个手术在10分钟内迅速完成,患者血氧饱和度始终保持在95%以上,术后患者安返病房,为下一步的抗感染治疗以及脱离呼吸机奠定了基础,患者最终痊愈出院

164FA


呼吸内镜中心联合多学科进行介入救治手术


加强学科建设,守护百姓呼吸健康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现拥有7个亚专科: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组、呼吸危重症治疗组、肺部感染性疾病组、肺癌和介入治疗组、睡眠呼吸疾病组、肺间质疾病组和肺栓塞和肺血管疾病组,设有2个专病中心——难治性哮喘专病中心、呼吸系统疑难及新发突发病原感染诊治亚专科中心,开展了一系列特色技术如:超声支气管镜引导下淋巴结穿刺术、经气管镜支气管肿瘤激光清除术和冷冻肺活检术、经支气管硬镜介入治疗、睡眠呼吸障碍诊治和呼吸道诱导痰细菌群谱检测技术。

目前,学科团队共有24人,其中,高级职称10人,初中级职称14人,博士学位5人,硕士学位17人,兼职博导1人,硕士生导师7人,实验室专职人员2人。近年来,在学科带头人吴斌教授的带领下,全体成员努力拼搏,以“国家呼吸临床研究中心分中心”为平台,初步建立中心品牌效应,在粤西地区逐步形成呼吸疾病区域性临床研究和诊治中心,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18B14


吴斌教授(中间)带领呼吸研究所团队开展科研工作


团队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参与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4项,省部级科研课题10项。其中,2020年获广东省杰出青年项目1项、市厅级课题20多项、省市共建项目2项、医院临床和重点项目2项,研究经费达1000余万元。团队参加药物临床试验21项,其中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10项,目前已完成研究13项。学科获湛江市科技奖励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出版学术专著2部,发明专利4项,市厅级新技术2项,特色技术5项,参编著作2部。2018年至今,团队共发表SCI论文37篇,在BMJ,JECCR,Nature Immunology 等国际顶级期刊发表多篇高水平论文,其中影响因子5.0以上的有12篇,2篇发表在新英格兰杂志的影响因子分别为70.67及93.333,大大地提升了学科影响力,夯实了区域龙头地位



坚持呼吸病学与危重症医学交融式发展

在当代呼吸病学发展的新形势下,呼吸学科担负着实施呼吸病学与危重症医学交融式发展的重任在事关呼吸疾病的防治中,呼吸学科的从业者承担防治呼吸系统疾病的主导性责任。学科在上世纪80年代就开设了呼吸内科的重症病房,2018获国家PCCM科规范化建设三级医院优秀单位,RICU建设成熟,配有床旁超声床旁支气管镜高流量呼吸湿化治疗仪血气分析仪、呼吸机等一系列急救设备,为呼吸重症疾病患者的救治提供有力保障吸引了粤西地区以及广西、海南等地危重疑难病人前来就诊。作为粤西地区首个临床呼吸道疑难及重症病原诊治平台,以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为示范基地实体,学科辐射整个粤西地区,具有较高社会和经济效益,特别是有助于提高呼吸系统感染疑难危重疾病的救治水平和降低病人的诊治费用。

10BB7


黎东明教授在义诊


谈及学科的发展规划,学科主任黎东明教授憧憬道,“下一步,我们将不断提升学科在呼吸系统疾病疑难危重诊疗方面的水平,把团队建设成为具备较强临床转化医学能力的学科不断扩大专科在环北部湾的影响力,努力将学科建设成省内知名集呼吸系统疾病疑难危重诊治、医学人才培养、临床研究为一体的医学中心。”未来,团队将全面建设PCCM单修基地并初步建成PCCM专修基地,成立环北部湾区域呼吸介入中心,打造区域性呼吸疾病临床研究中心平台,争取部分亚专科在省内排名前列,学科总体水平接近国家临床重点学科水平(图片/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文字/黄玉洁、肖云)


关闭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2 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版权所有 粤ICP备14063423号-3

预约咨询:0759-2369336

地址:湛江市霞山区人民大道南57号

邮编:524001

  • 微信服务号

  • 微信订阅号